2006.09.15 中國時報
陶在樸
- Sep 15 Fri 2006 14:13
罷工的政治經濟學
- Sep 15 Fri 2006 14:12
觀念平台:他傻瓜,我聰明
2006.09.15 中國時報
紀大偉
- Sep 14 Thu 2006 13:56
葉永鋕案定讞 校長主任組長判刑
【立報】
【記者陳怡君綜合報導】司法纏訟6年,屏東高樹國中葉永鋕死於性別不友善校園一案終於定讞,高雄高等法院依刑法第276條過失致人於死者,判決3名行政主管校長、總務主任以及庶務組長各5個月、4個月、3個月等有期徒刑,得易科罰金,被告不得上訴。案件勝訴的消息發佈,一路陪伴葉家打官司的民間團體紛紛互相祝賀,並期許本案成為未來校園性別友善環境重大指標。
- Sep 14 Thu 2006 13:51
巫師長老 領入詩的神秘體驗
2006.09.11 中國時報
鄭愁予
- Sep 14 Thu 2006 10:38
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29日掛牌
2006.09.11 中國時報
「國立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經過2年悉心規畫,預定9月29舉行揭牌儀式,正式運作。該院由台大行政副校長包宗和統籌主導,創立目標在整合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卓越計畫,成為各計畫整合、執行、互動與對話的平台。
台大開風氣之先,創設「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運作模式有獨到之處。過去由各院、系、所主導的研究計畫著重其專精領域,研究成果專業而深入,但視野與研究觀點難免有不夠廣博的缺憾。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課程內容為以經典性作品為中心的進階性人文藝術課程。95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課程本月15日公告申請審核結果,首度開辦限額50名。
台大表示,該學程屬榮譽性質,每門課均由優秀教師專門設計。95學年度第1學期課程包括莎士比亞研究、台灣現代主義小說、中國史經典名著、聖哲與英雄、公民倫理學。
凡台大各學系所學士班1年級(含)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成績與各方面表現優秀者優先。該學程每學年核定名額以50名為原則。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師法世界著名院校高級研究院設置方式,跳脫傳統研究中心強調主體性的運作邏輯,各類型人文社會領域的拔尖研究計畫皆可能成為此平台範疇。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別強調學術自由開放,提供人文、社會學門間,甚至是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間跨科際對話,具高度科際整合、腦力激盪的功能。
台大為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積極整合並提升人文社會領域創新研究,促進校內及跨校人才交流合作,民國94年10月18日成立「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預定今年9月29日掛牌運作。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除了為不同計畫間的整合提供更多可能性,更肩負鼓勵、協助台大人文社會領域創新研究,促進校內及跨校人文社會研究人才合作交流,延攬及培育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建構人文和社會科學人才互動平台等責任。
- Sep 14 Thu 2006 10:29
文建會編千萬補助文學雜誌
有鑑於文學的園地不斷萎縮,文建會昨天宣布:編列1千萬元預算補助優良文學雜誌發行。文建會主委邱坤良強調,網路再怎麼發達,文學文本的價值還是無法取代,文學雜誌仍是創作者重要的發表平台。
接掌文建會主委近八個月,邱坤良將人才培育扎根計畫列為重點工作,今年下半年起將陸續公布新的政策,包括:優良文學雜誌補助計畫、敘事短片攝製補助計畫,以及因應南部兩廳院─衛武營興建的南方人才培訓配套計畫。
昨天公布的優良文學雜誌補助計畫,預計編列1千萬元經費,將補助台灣地區合法立案、發行滿一年且定期出刊的優良文學雜誌,每家最多可獲100萬元補助。10月1日至15日開放申請,文建會並將聘請文學界人士組成評審小組,進行補助遴選作業。有意申請者可至文建會網站下載申請書http://www.cca.gov.tw。
對於政府出資補助文學雜誌,具有新聞專業背景的詩人向陽認為,台灣文學傳播面臨很大的困境,文學人口雖多,但閱讀文學雜誌的行為未形成,文學雜誌經營都很辛苦,有些同人文學雜誌甚至得靠作家出錢才得以維持發行,這次,文建會能夠提供經費補助,至少注意到這群「守護文學園地微弱的燈」。
向陽也認為,文建會擬訂的優良文學雜誌補助計畫,並未要求受補助者提供篇幅進行置入性行銷,當然沒有文學被收買的疑慮。邱坤良也強調,他的立場除了補助,能鬆綁就鬆綁,但做為政府機構有一定法規必須遵守,補助要點中不得已必須訂定相關規定。
根據文建會公布的「優良文學雜誌補助作業要點」,將以文學創作及評論的雜誌為主,要點中要求受補助者在每期刊物標示「行政院文建會補助」字樣,邱坤良說,這只是形式上的註明,如果文學界認為不妥,要點中相關規定都可以再做討論、修正。
- Sep 14 Thu 2006 10:27
出版高峰論壇開幕當天登場
【台北訊】
兩岸圖書交易會20日開幕當天下午1時30分至6時,在台北市世貿二館五樓宴會廳舉行「兩岸出版高峰論壇」,由兩岸圖書交易會榮譽主委宋定西主持,與會貴賓將就「2006年圖書出版概況與現象」、「從市場面看圖書出版的未來」,及「兩岸圖書出版合作的機會與發展」等主題,分別論述兩岸實況。
兩岸六位重量級出版人應邀主講,大陸方面有中國大陸新聞出版總署對外交流與合作司司長張福海、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副社長胡守文、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總經理張叔言,以及台灣方面則有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林載爵、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莫昭平、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
- Sep 14 Thu 2006 10:26
兩岸圖書交易會 20日登場
首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去年在廈門舉行,將兩岸出版交流推向嶄新階段。今年移師台北,第二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定於9月20日至24日在台北展演二館(原世貿二館)登場,兩岸業者聯合展出十萬種、百萬冊出版品,大陸近百家出版社帶來數十萬冊簡體字書,將是台灣首見書目最完整的簡體字書展。
大陸書業這次組成331人的龐大參訪團,由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于永湛率領來台,包括大陸多家出版集團、各省出版總社、出版社代表,以及50個圖書館採購人員、版權業者,還有20家大陸媒體記者等,大陸方面對這次圖書交易會十分重視。
第二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組委會主委王承惠表示,目前預估將有50萬本大陸書參展,其中鷺江出版社將展示整套一千冊價值39萬人民幣的《四庫全書》。為了展現台灣出版業多元面貌,這次主辦單位策畫「兩岸出版論壇」,邀請台灣暢銷作家彎彎、九把刀、李家同、王文華,及旅美華人作家嚴歌苓在現場與讀者見面座談。
交易會組委會也委託2006年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版畫類金牌獎得主蕭達憶,與版畫名家王振泰與郭榮華,為這次活動設計精美的「紀念書票」,印製成書籤,免費贈送參觀民眾。大陸參訪團也帶來限量印製的台灣著名風景紀念郵票,贈與兩岸出版同業當作見面禮。
這兩屆交易會都由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承辦,之後將由協進會跟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及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輪流在台北、廈門兩地舉辦。交易會入場券自9月6日起在「博客來售票網」預購,單日門票100元,其中70元可抵購書金額(50元是現場購書抵用,20元是博客來e-coupon);兒童及65歲以上老人、殘障人士免費入場。相關資訊可上網查詢www.csbf.org.tw。
- Sep 14 Thu 2006 10:18
兩岸十大作家、十大好書 選出
台灣讀者對侯文詠、彎彎、九把刀等暢銷作家耳熟能詳,對正「火紅」的大陸作家則可能只略知一二。第二屆兩岸圖書交易會特別請出版專業人士依據「話題性」、「新聞性」、「當紅」及「未來性」等標準,票選出兩岸十大作家與十大好書。
台灣作家由誠品、金石堂和博客來代表提名票選,大陸作家則由上海書店推介。「台灣十大作家」是網路寫手九把刀、暢銷作家朱少麟、改編《白色巨塔》為電視劇當紅的侯文詠、教授作家洪蘭、醫界大老黃崑巖、近來連出三書的楊牧、飲食文學作家蔡珠兒、總有熱門話題的龍應台、小說家蘇偉貞、跨界小天后彎彎。
「大陸十大作家」包括散文大家木心、用生命寫作的史鐵生、新一代小說教主安妮寶貝、以《兄弟》再攀高峰的余華、今年最火紅的學術明星作家易中天、書寫西藏成名的范穩、中生代作家張翎、兩岸三地「紅樓夢獎」第一人賈平凹、大力推廣「紅學」的劉心武、旅居美國的華人作家嚴歌苓。
「台灣十書」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門外漢的京都》、《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合肥四姐妹》、《萬古江河》、《太陽房子》、《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美學的經濟》、《一次:影像和故事》、《我的異國靈魂指南》。
「大陸十書」包括《馬克思,其可能的中心》、《景觀社會》、《沉默的美學》、《出版大冒險》、《寫給企業家的經濟學》、《脂硯齋全評石頭記》、《阿城精選集》、《赭城》、《托特瑙山》、《設計大師的對話》。
大陸參訪團也推薦不少大陸出版的好書在交易會展售,包括王蒙的《蘇聯祭》(作家出版社)、《八十年代訪談錄》(北京三聯)、麥城的《詞懸浮》(人民文學出版社)、《帕斯選集》(作家出版社)、朱學勤《書齋里的革命》(雲南人民出版社)、《萬里任禪游》(重慶出版社)、《斯特林堡文集1-5》(人民文學出版社)、《貝克特選集1-4》(湖南文藝出版社)等。
- Sep 12 Tue 2006 10:20
台東人為何不愛運動?
2006.09.12 中國時報
廖國棟/台東(立法委員)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有運動習慣的人口比例,台東縣在台灣地區敬陪末座,對此問題連台東縣長都很訝異,台東縣明明就是運動大縣,縣內有全國唯二的體育實驗中學、超過百支的學校棒球隊,體育人才倍出,怎麼淪為全國運動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
暫且不論國健局這一份報告的可信度,但就報告所反映的現象,許多台東的民眾指出,可能與台東縣運動設施不足有關,尤其是夜間的運動場所缺乏,多半也都不開放,健身房也少,讓有心運動的民眾經常四處碰壁。有醫師則認為,台東縣的家庭收入較低,老年人口又多,在健身房的費用較高的情況下,大都自行到戶外運動,導致開店的健身房也少;部分年長的民眾對於運動健身的概念也不足,認為每天工作就是運動了,何必多此一舉,也是造成台東縣成為運動人口比例最少的原因之一。
- Sep 07 Thu 2006 10:22
聯合筆記》老Gay錯了嗎?
何振忠
- Sep 06 Wed 2006 10:25
文化「望春風」
2006.09.06 中國時報
莊佩璋
一個多月前,台北愛樂管絃樂團在華府甘迺迪中心演出,這已是殊榮;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演出獲得華盛頓郵報好評。
遺憾的是,即使如此備受國際肯定的文化活動,還是躲不過統獨幽靈的糾纏。
散場後,華僑們說,在國際舞台應與國際接軌、演奏「新世界交響曲」這類的曲子,台灣民謠的格局太小,難起共鳴。台灣如沒「變天」,「望春風」又豈會登此大雅之堂?民進黨想靠「本土牌」打入國際,真是癡人說夢。
對華僑的政治解讀,台北愛樂的音樂總監張龍雲說:「太扯了吧!音樂就是國際語言,哪有本土,國際之分?演奏台灣民謠,只是用音樂來做自我介紹,這和赫爾辛基交響樂團奏【芬蘭頌】、布拉格交響樂團奏【我的祖國】是一樣意思呀!」
說來好笑,其實「華」僑所肯定的「新世紀交響曲」,正好也是「本土」音樂。因為德弗扎克屬「國民樂派」,是往土地裡找素材的。
音樂世界中,本土與國際並不衝突。而且,由於民歌、民謠飽經時代淘洗,好聽又有特色,本土甚至是走向國際的捷徑。
但是,在台灣,本土與國際卻是對立的。音樂如此,美術如此,文學也是這樣。其癥結,就出在統獨矛盾。
最近十幾年來,獨派利用「本土」,透過文化,意圖形塑出台灣國族的「相像共同體」。台獨與本土,水幫魚,魚幫水,慢慢變成「政治正確」,也養成排他的性格。
其實,「本土」未被政治化前,本土與中國是相容的。例如,歌仔戲與布袋戲裡,表達的就都是中國歷史故事,但政治搞去中國化之後,「本土」也被推到「中國」的對立面。華僑聽到「望春風」會不舒服,即出於如此隱諱曲折的情結。惟因「中國」已被獨派汙名化,乃抬出「國際」來對抗「本土」。
藝術本該無疆界,台灣藍綠鬥爭之前,雲門舞集早就縱橫國內外舞台多年,本土、中國與國際兼容並蓄。只能說,台北愛樂運氣不好,華府之行碰上台灣藍綠對決,讓音樂也跟著分了邊。
- Sep 06 Wed 2006 10:23
廣告公關人的政治鏡子
2006.09.06 中國時報
南方朔
- Sep 05 Tue 2006 10:21
外籍媽媽新生兒健康狀況較優
【立報】
【記者陳怡君綜合報導】許多外籍配偶肩負為夫家傳宗接代的任務,往往一來台就馬上懷孕生子,但是生下來的台灣之子卻又被社會懷疑有「發展遲緩」不健康之嫌,然而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外配媽媽生下的寶寶,不論是早產、死胎、先天性缺陷都低於台灣本地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