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4  中國時報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0.04  中國時報
吳挺鋒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0.04  中國時報 
漢寶德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0.04  中國時報
胡舜基/台中豐原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宋慈可說是超越時代的醫學奇才,透過屍體的觀察解剖,他解釋了許多病理機轉;宋慈的
《洗冤錄》貢獻了之後中國醫學的骨傷科和急救應用,雖然他死後備極哀榮,也傳承到元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洲文藝復興時,由於學術自由之風,有四位偉大的學者掀起了醫學的四大革命。包括
帕拉西塞斯公然燒毀蓋倫和阿維森納著作,認定每種疾病,都有其特殊的治療;外科的伯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文藝復興?它是西方從中古黑暗期的復甦,每一種文化或學術,都歷經文藝復興而
脫胎換骨,成為現代化的的雛形。如果要說文藝復興是從公元幾年到公元幾年,或說文學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0.03  中國時報
鹿言/北市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0.03  中國時報 
楊榮健

 

    二○○六年九月廿七日,讓全台灣陷入棒球瘋狂的洋基投手王建民,以十九勝寫下大聯盟的亞洲投手最佳紀錄;九月卅日,傳出西武給予張誌家戰力外通告的消息。悲喜對照,凸顯出職業棒球在榮耀背後的殘酷。

    如果說二○○一年底是台灣棒球向上提升的轉捩點,二○○六年是台灣棒球大放異彩的引爆點,相信沒有球迷會予以否認。後者的最大功臣肯定是王建民,前者則必須歸功於張誌家。

    持續不斷的放水傳聞,與兩聯盟的惡質鬥爭,讓台灣的棒球環境瀰漫著令人沮喪的低迷氣氛。張誌家於二○○一年底世界盃完封日本的驚人之舉,終於讓台灣球迷再次感受到棒球的樂趣與希望。阿家也靠著優異的表現而加盟日本職棒西武隊,並於隔年立即締造連續二十八局演出三振的日本職棒記錄。然而,二○○五至○六年間,就在王建民於大聯盟以亮麗的成績吸引台灣球迷目光的同時,張誌家不僅連續兩年於一軍比賽缺席,今年甚至在二軍寫下令人不敢置信的六點八六防禦率成績。這樣的表現,被球團排除於必要戰力之外,並不令人意外。

 

    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當年讓日本吃癟的強投落難?有些球迷歸因於傷勢,但據個人的觀察,阿家並未發生與曹竣揚、余文彬、曹錦輝類似的嚴重肩傷,影響表現的主要原因不過是對棒球的熱情衰減,與練習時較為消極的態度所致,事實上,張誌家的投球天分完全沒有任何的減退。

    由於下盤訓練量的不足,導致下半身的遲緩動作不僅未能協助投球,甚至成為肩膀的負擔,而導致球速下降;球速下降,各種變化球路的效果也隨之衰退。而這樣的情況,其實在日本職棒並不少見,軟體銀行的寺原隼人、山田秋親,都是鮮明的例證。

    既然僅是訓練的問題,為何西武最後仍給予阿家戰力外通知?其實,被日職球團視為戰力外球員,並非必定毫無戰力,有些球員也許是因為守備位置重疊,或薪資較高,而在球團的整體編成與薪資結構的考量下,被視為不大適合明年的陣容而已。這樣的選手不見得到最後一定被球團解雇,有些會成為球團與其他球隊交易的籌碼,甚至也有球團最後反悔願意繼續簽約的例子。

    如果西武球團的薪資條件、訓練環境與出場機會都無法令阿家滿意,那麼,換個環境,對張誌家未必是負面的消息。日本職棒歷史中,有不少球員在轉隊後,立即展現出令人激賞的驚人戰力。如一九八八年僅有四勝演出的巨人投手西本聖,隔年立即於中日飆出廿勝,並包辦勝投王。

    更令人驚奇的例子,是在職棒生涯之前,因肩膀傷勢影響,而在家中的木工行幫忙的田佃一也,雖通過球團測試而成功加盟大榮鷹隊,但四年生涯僅有二勝,而於一九九五年底被交易至養樂多。沒想到隔年立即以十二勝成為養樂多主戰先發投手,九七年更拿下十五勝。田佃因此被視為養樂多當時監督野村克也的「野村再生工廠」之最高傑作。因此只要阿家能夠在十二球團的合同測試上,讓其他球團注意到他意欲續留日職打拼的旺盛企圖心,現任樂天監督的野村克也,或許會遞出一紙合約前來邀約。

    因此,儘管收到來自西武的戰力外通知,張誌家更不應該喪志,改善自身現有的缺點,把握再出發的機會,說不定對阿家的棒球生涯會有著更為正面的結果。同樣地,養傷的曹錦輝、低潮的許銘傑,與其他正在力爭上游的所有台灣旅外球員,也同樣需要來自台灣球迷與媒體的關懷與鼓勵。 (作者為「球魂」網站站長)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下班看新聞,難過得不能自已。

心想著如果是我坐在車內,不知何時才能如廁,我應該就投降下車,不再繼續倒扁行程了吧!

可是,長途跋涉的倒扁車隊,縱使令那些挺扁者不爽,但可以因此就剝奪他們的基本需要嗎?連借個廁所也要被拒馬所拒嗎?台南縣府,究竟怕什麼?其實一路看來,那些紅衫軍除了熱切的喊阿扁下台外,有見過其他任何的挑釁行為嗎?

九月卅日高美館的集會遊行,有看到紅衫軍鬧場嗎?倒扁者可容忍挺扁者,為何挺扁者不能容忍倒扁者呢?若說是因為倒扁者不敢去嗆挺扁者,這樣的說法會讓挺扁者得意嗎?

我聽著電視上雙方人馬喊著:「阿扁下台」「台灣加油」,不禁熱淚滿眶。這不是雞同鴨講嗎?這不是毫不衝突的事嗎?為什麼還必須動用那麼多警察區隔雙方?我們彼此不都是同胞嗎?

【2006/10/03 聯合報】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0.03  中國時報 
馬躍.比吼/北縣淡水(邦乍人,紀錄片工作者)

 

    趙剛教授日前投書指出,執政黨游主席「華裔台灣人」的說法是福佬人罕見地承認自己也是外來移民的時刻,應該當作新正名運動的肇端,將「台灣人」名詞還給原住民,然後為所有移民來的民族加上細緻分類。

    身為邦乍人(漢人對我們錯誤的稱呼是「阿美族」),我歡迎游主席自稱是「華裔台灣人」。因為在長期「台灣人」與「中國人」的爭論中,我常常覺得奇怪,我既不是「中國人」,也不屬於那群講福佬話的「台灣人」,兩邊討論的明明是我的祖先留給我的這塊土地,為什麼我卻沒有置喙的餘地呢?「華裔台灣人」這個新名詞打敗了許久前的「新台灣人」,鬆開了緊箍在「台灣人」這三個字上的魔咒。今後「台灣人」、「台灣話」不再是福佬人的專利,非福佬族群都獲得使用「台灣人」這三個字的權力,可以破除「大陸人、大陸妹、外省人、外勞、外籍新娘」等污名,可以創造我是「○○台灣人」的新名字。

    筆者贊成趙教授的大部分意見,但有一點難以接受,那就是趙教授建議把「台灣人」這名詞還給原住民。雖然「台灣」出自西拉雅人的古部落名,但「台灣人」這三個字已高度福佬化,情感上我無法接受這個名詞,我只願稱自己是邦乍人,我猜想其他族人也難以接受用原本敵人的自稱來稱呼自己。我們有自己的名字:邦乍人、布農人、泰雅人、排灣人等等。我們的名字歷經荷蘭人、明朝、清朝、日本、國民黨政府和民進黨政府都不應改變,如果需要一個集合名詞,請稱呼我們「第一民族」。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0.02  中國時報 
李偉農/北市(自由業)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之外的中國 高行健與張大春對談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劉郁青/報導】

台北藝術節本屆與牯嶺街小劇場共同規畫「亞洲藝術共同體」單元,以「肢體劇場,亞洲發聲!」為主題,將介紹來自首爾、台北、新加坡、東京的肢體劇場,展現如何以肢體突破禁忌藩籬。為吸引更多觀眾,今年也有紐約貝特蕾舞團與台灣新古典舞團的加料演出,和一系列推廣交流工作坊與藝術論壇。

在牯嶺街小劇場舉行的「肢體劇場」將探討「肢體vs.戲劇」、「肢體vs.噪音」、「肢體vs.裝置」、「肢體vs.舞蹈」四個面向,來自首爾的NOTTLE劇團的《歸途》集結默劇、舞蹈、肢體與音樂多種元素;台北8213身體劇場舞團是由在台灣從事舞蹈工作多年的孫悅泰與董怡芬共同組成,《三氯乙烷釋放體》以化學物質命名,探討的卻是舞蹈、肢體及劇場結合釋放的能量。

年輕數位藝術家Choy Ka Fai是近年新加坡最受矚目的新媒體藝術家,他與跨界團體KYTV合作的《非關展覽》展現數位藝術與表演肢體的激盪。東京的松島誠與友人們則特別為台北藝術節編作全新節目《HANE-G》(羽根爺)。加料演出將有紐約貝特蕾舞團在社教館演出《來自紐約幻變的風》,以及新古典舞團在大安森林公園演出的《布蘭詩歌》。

台北藝術節還有一系列「東方前衛」的大師講座與工作坊,並有藝術論壇、藝術市集(文件展與國際交流)及「藝起窩裡返」等推廣活動,一方面提供台灣表演團隊和觀眾近距離互動,也提供國外表演藝術界對台灣表演藝術的認識。詳細活動可上網查詢:www.culture.gov.tw。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Sunny】

記得剛到小學任教的前幾年,雖然教學經驗不豐富,但憑著對教育的一分熱忱,總是拚命想把自己所學的教給孩子。至今,仍很難忘記那張稚嫩的面孔……

好個優質學生!
一日為師 終身感恩

那年,她念三年級,個子小小的,總是坐在教室第一排的中間,用十分專注的眼神看著老師上課。我交代孩子要做的每一件事,如:看課外讀物、做筆記、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習精神……她總是一件一件的認真執行。

我驚奇:這孩子怎麼這麼難得,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我欣慰:自己教的學生中,有人這麼認真把老師的話聽進去,而且做得這麼好!心裡暗暗以為,這孩子應該是生長在一個社經背景不錯的家庭。

運動會那天,她媽媽來學校參加活動,頻頻感謝老師的教導,我謙虛的說:「是爸媽把孩子教導得這麼好,並不是我的功勞呀!」談話中,才知道她爸爸是個計程車司機,媽媽是在家做代工的家庭主婦。她真心的感謝我帶給孩子的幫助與影響,就這樣,我和這位媽媽成了好朋友。

在我結婚前夕,即將調職到北部任教,這位媽媽依依不捨到家中和我話別,並送我一枚戒指,表達她殷殷祝福之意。在結婚典禮上,更看到她先生穿梭的身影,不斷幫我拍照、發落雜事,我心中的感動無法言喻。

原以為調職之後,這段師生情誼可能就此打住,沒想到這個貼心的孩子,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寫信給我,向我報告她的近況:現在是國中幾年級,功課在班上名列前茅等等。我深覺欣慰,不過因為家庭及工作忙碌的關係,並沒給孩子回太多的信件。但她依然牢記著我,每逢教師節、耶誕節都會捎來卡片。

功課一路挺進!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